- 孟斌;程黎明;海涌;李淳德;李锋;李建军;李危石;沈彬;沈慧勇;吴新宝;仉建国;章振林;杨惠林;
因病情需要制动数日至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的患者,当某部位或全身活动功能受限时,破骨细胞活性增加,溶骨速度大于成骨速度,出现局部和全身急性骨丢失现象。急性骨丢失一般发生在急性制动后的6~8周,这个阶段患者的骨量将急剧下降至最低水平,是预期骨折风险最高的时期,之后会出现骨量的逐步恢复,但骨形成和骨吸收的速率仍不平衡,恢复到一定水平后骨量将继续丢失,这个时期持续2~24个月,称为进行性骨丢失。患者经历急性和进行性骨丢失后,大量骨质流失,骨骼强度降低,且往往多年无法完全恢复到骨折前的骨量水平,增加骨质疏松、骨折固定、关节置换失败等风险。针对临床常见的急性骨丢失现象,国内外骨科医师的认知各有不同,治疗差异也很大,且国际上尚未有急性骨丢失方面的共识和指南规范。本共识结合已有研究及临床经验,对急性骨丢失研究历史、现状、病因、评估以及防治等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加强临床医师对急性骨丢失的认识和管理,有效提升骨科急性骨丢失的防治效果,防止骨折,加速康复,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2021年07期 v.14 57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0K] [网刊下载次数:1732 ] - 李春旭;田静静;雷鹏飞;翟吉良;朱皓;李梦;石志良;景明;李嘉浩;赵宇;肖骏;张培训;方忠;戴红莲;周钢;胡懿郃;孙晓丹;邱贵兴;
脊柱椎间融合术是脊柱外科的常规手术。植骨作为该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目的是达到重建椎体间稳定性。现阶段临床上使用的植骨材料均存在较为明显的缺点,而通过增材制造技术制备的可降解植骨材料有望解决现有问题。但由于其大部分尚处于临床前试验阶段,研究者对于其制备和临床试验流程在国内外均缺乏统一认识和标准。因此,本共识专家组经过多轮讨论,从脊柱椎间融合可降解植骨材料的"增材制造流程"和"临床试验流程"两方面出发形成本共识,为其在脊柱外科的临床试验阶段提供建议和指导。
2021年07期 v.14 584-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5K] [网刊下载次数:2094 ]
- 丛志超;许德荣;周传利;马学晓;丛海波;
背景: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更新换代,如何有效选择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目的:比较Tessys Isee与Endo-Surgi Plus两种可视化关节突成形技术治疗LDH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6月采用脊柱内镜微创治疗的L4/5节段LDH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其中36例患者采用Tessys Isee技术行关节突成形(Tessys Isee组),31例患者使用Endo-Surgi Plus技术行关节突成形(Endo-Surgi Plus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关节突成形次数、手术时间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SF-36评分,术后6个月依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估早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ndo-Surgi Plus组患者关节突成形次数少于Tessys Isee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ODI、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SF-36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JOA评分及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患者治疗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ssys Isee与Endo-Surgi Plus两种可视化关节突成形技术治疗LDH均可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效果,均为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Endo-Surgi Plus成形效率更高。
2021年07期 v.14 592-599+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2K] [网刊下载次数:335 ] - 徐饶;刘杰;徐松;王庆伟;杜建伟;
背景:随着计算机及图像辅助技术的发展,3D打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骨外科手术中,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具有重建复杂畸形关节、精准定位和截骨等优势。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TKA治疗膝骨关节炎(KOA)合并关节外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KOA合并关节外畸形并行TKA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D打印组(n=30)和传统TKA组(n=30)。选取同期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记录两组手术患者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和伸直活动范围、双下肢力线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同时采用Opt-Knee膝关节三维运动分析系统采集健康对照组及两组手术患者膝关节运动学数据。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传统TKA组患者比较,3D打印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X线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和周围组织感染等。术后6个月,3D打印组患者下肢力线角度小于传统TKA组患者,HSS评分高于传统TKA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和伸直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3D打印组患者屈伸角、内外翻角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传统TKA组患者屈伸角、内外翻角均小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TKA治疗KOA合并关节外畸形患者,术后下肢力线重建更为精准,可使患者术后早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达到有效的畸形矫正和膝关节功能恢复。
2021年07期 v.14 600-6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8K] [网刊下载次数:2102 ] - 谢文勇;刘以俊;芦浩;徐海林;付中国;张殿英;
背景:三踝骨折在踝关节骨折中很常见,预后也较差。目前对三踝骨折中后踝骨块的治疗没有统一的标准,后踝骨块对三踝骨折预后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探索。目的:探讨三踝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和功能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踝关节三踝骨折患者94例。通过术后X线片进行骨关节炎评分。末次随访时采用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疗效评分(OMAS)、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来评价功能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三踝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和功能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术后骨关节炎评分,91例患者完成了术后功能评分。随访时间57.0 (32.4,73.9)个月。后踝骨折块的面积为18.4%(0.6%,54.0%)。39例患者(41.5%)后踝骨块面积比>20%。43例患者(45.7%)出现术后复位不良。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后踝骨块面积比>20%及复位不良是三踝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复位不良和骨关节炎评分>1是三踝骨折术后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提高后踝骨块的复位质量,降低后踝骨块的固定阈值可减少三踝骨折术后远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从而可预防远期功能结果不佳。
2021年07期 v.14 606-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3K] [网刊下载次数:73 ] - 李飞;李璐兵;郑辉;王雪;曹明宇;王成伟;
背景: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复杂,临床中常见的二维检查很难准确地显示其畸形的特点。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患者10例,共15足。所有患者术前行负重位足及踝关节的正侧位X线检查,采集全足至踝关节上方10 cm的CT断层扫描数据,输入数字化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21.0重建三维模型,在3-matic软件中计算距跟角、Saltzman位胫跟角及正位距骨第1跖骨角,根据Saltzman位胫跟角的正常值模拟截骨,并打印截骨导板。术中使用截骨导板行截骨融合对马蹄内翻足进行矫形。随访记录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SF-36评分及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评分,同时行足部及踝关节X线检查,末次随访时行CT检查,测量距跟角、Saltzman位胫跟角及正位距骨第1跖骨角。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随访(13.0±2.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AOFAS评分、SF-36评分、ICFSG评分、距跟角、Saltzman位胫跟角均较术前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对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进行矫正功能重建,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是一种能精确评价马蹄足畸形特点及准确截骨融合的有效方法。
2021年07期 v.14 611-615+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1K] [网刊下载次数:531 ] - 陈鹏;张新涛;白露;任玉香;张文涛;
背景:骨软骨瘤是临床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传统开放性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切除膝关节外骨软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采用关节镜治疗的74例膝关节外骨软骨瘤患者。其中股骨远端26例,胫骨近端48例。术前常规行膝关节X线、CT及MRI检查,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评估膝关节症状和功能。结果:74例患者病程3~14个月,平均(7.9±3.7)个月。随访时间24~37个月,平均随访(32.6±6.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及伤口感染。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VAS评分、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均较术前改善[(0.1±0.02)分vs (3.6±1.1)分,(91.3±4.9)分vs (44.5±2.3)分,(94.2±5.1)分vs (53.7±2.6)分,(9.4±1.4)分vs (4.6±1.2)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所有患者随访期间肿瘤均未复发或转移。结论:关节镜下切除膝关节外骨软骨瘤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症状和功能,具有创伤小、精度高、疼痛轻及恢复快的优点,可逐步尝试并推广至其他良性骨肿瘤的治疗。
2021年07期 v.14 616-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1K] [网刊下载次数:239 ] - 崔真;孙旭;田彭;刘颖;毛璐;白颖;
背景:重症坏死性软组织感染(NSTI)临床罕见,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目的:总结NSTI的临床特点、致病微生物及预后,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NSTI患者13例。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原学数据、临床结果、NSTI预测评分[坏死性筋膜炎实验室风险指标(LRINEC)评分、SIARI评分、NAS评分]、患者危重程度评分[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结果:本组13例确诊为NSTI的患者死亡2例(15.4%)。感染部位:下肢9例(69.2%),上肢、骶尾部、会阴区和腹部各1例。LRINEC评分、SIARI评分和NAS评分预测NSTI的假阴性率分别为7.7%(1/13)、38.5%(5/13)和23.1%(3/13)。7例患者(53.8%)伤口分泌物粗大杆菌涂片阳性。Ⅰ型(混合微生物感染) 6例(46.15%),Ⅱ型(单一微生物感染) 6例(46.15%),无培养结果1例(7.7%)。2例死亡患者均为化脓性链球菌感染。Ⅰ型与Ⅱ型NSTI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从入院到初次手术的时间为9(4-15)h,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为15 (4-48) d,总住院时间为36 (8-74) d。结论: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NSTI患者预后最重要的手段。产气荚膜梭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感染是导致NSTI患者死亡的主要致病菌。目前LRINEC评分可能仍是对NSTI较有价值的筛查工具。
2021年07期 v.14 621-625+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3K] [网刊下载次数:72 ] - 佟冰渡;李高洋;王薇;杨莹;田雪;仉建国;王升儒;陈亚萍;
背景:早期离床活动是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核心,了解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现状有助于不断优化下床活动流程,保障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目的:了解国内医院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现状,为医疗护理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通过问卷星,对全国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各城市采用目的抽样选取骨科综合能力较强的三级甲等医院进行调查。结果:国内医院已经开始重视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风险,并通过评估以期降低风险。多数医院由主管医师根据自身专业认知水平结合患者情况决定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机,但是首次下床活动流程的实施主要由护士完成,评估和实施的主体不一,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提高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成功率,在下床活动流程中已增加训练动作,但是多依据医护人员经验进行。使用规范化流程,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面临的风险更少。结论:目前已对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风险有了一定的重视,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但很多环节仍需进一步规范。应充分发挥医护一体化及康复师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形成《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标准化实践方案》,通过全面、细化的评估内容及量化、标准化的下床活动流程,保障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
2021年07期 v.14 626-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3K] [网刊下载次数: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