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升儒;林莞锋;杨阳;粟喆;仉建国;
背景: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常见病因。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已逐渐成为治疗此类畸形的有效方法,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揭示其疗效及并发症的研究。目的:评估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半椎体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并发症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32例(男222例,女210例)接受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治疗的半椎体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患者,年龄1.5~17岁,平均(8.7±3.4)岁,随访12~180个月,平均(68.4±27.3)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对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进行测量分析。同时复习病历,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0~365 min,平均(197.5±41.1)min;术中出血量80~2100 ml,平均(654.4±357.5)ml;固定节段2~11个,平均(5.7±1.7)个节段。冠状面原发侧凸Cobb角术前平均56.1°±11.2°,术后10.5°±5.1°,末次随访15.4°±7.2°;节段性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47.7°±16.3°,术后16.5°±9.2°,末次随访18.3°±11.1°;躯干偏移术前平均(15.1±7.6)mm,术后(10.8±7.2)mm,末次随访(8.2±5.8)mm。1例次(0.2%)患者出现一过性脊髓损伤,1例次(0.2%)患者出现永久性C8神经根损伤;18例次(4.2%)患者出现一过性神经根损伤症状,其中1例次(0.2%)患者为一过性Horner综合征;3例次(0.7%)手术后出现椎弓根螺钉切割,10例次(2.3%)出现血胸,6例次(1.4%)出现伤口延迟愈合;在随访过程中,3例次(0.7%)出现断棒,15例次(3.5%)患者因冠状面或矢状面失代偿接受手术治疗。结论: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患儿早期手术可保留脊柱的生长潜力及运动功能并获得良好的矫形。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主要为一过性神经根刺激症状,多可自行缓解;在脊柱生长发育期,可能出现冠状面及矢状面失代偿。
2020年12期 v.13 976-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8K] [网刊下载次数:77 ] - 邝冠明;高庆鹏;杨震宇;吴建斌;朱锋;郑召民;黄德民;张文智;
背景:超高龄患者椎体压缩骨折一直是骨科治疗及快速康复的难点。目前尚没有研究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该特殊年龄段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目的:初步探讨PVP/PKP治疗超高龄患者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治疗的16例年龄≥8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14例,年龄85~96岁,平均(87.9±2.9)岁。通过疼痛数字分级法(NRS)及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术前1 d、术后1 d和随访时的疼痛症状和日常功能情况进行评价;通过阅读术后的影像学资料判断是否有骨水泥渗漏。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5±4.2)个月。患者手术时间42~100 min,平均(63.2±16.9)min。骨水泥注射量(3.6±0.8)ml/椎。术后1 d患者腰背痛明显缓解。NR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NRS:8.5±0.7 vs. 3.4±0.8, P<0.01;ODI:72.8±3.4 vs. 37.9±8.9, P<0.01)。末次随访患者均无明显腰背痛,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术后随访2例出现邻椎骨折,其中1例术后6个月L3处骨折,予保守治疗,另外1例术后3个月T9处骨折,予PKP治疗,2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缓解,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论:对超高龄患者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患者全身状况允许的前提下,及早行PVP/PKP有助于患者改善疼痛症状、尽快恢复生活自理,符合现代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
2020年12期 v.13 982-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7K] [网刊下载次数:536 ] - 彭松林;何同忠;王尚;王松;陈高扬;杨大志;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引起椎体压缩骨折的最常见原因,引起慢性下腰痛,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当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常用手术方式。目的: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PKP手术治疗后再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的骨质疏松症伴椎体压缩骨折并行PKP手术治疗的患者1432例,其中女性患者1122例,男性患者310例,年龄44~113岁,平均(71.8±10.6)岁。分析PKP手术患者再次骨折与性别、年龄的关系,以及PKP术中骨水泥注入量与再次骨折发生椎体部位的关系。结果:行PKP手术患者女性多于男性,骨折部位主要为T11~L4椎体,提示此处应力集中。再次椎体骨折患者共82例(5.7%),可能与高龄有关而与性别无关。其中6例出现原椎体再次骨折,32例出现相邻椎体骨折,进一步分析发现同一椎体再发骨折与骨水泥注入量少有关(P=0.001),而相邻椎体再发骨折与骨水泥注入量多有关(P<0.001)。结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有较低的复发率,高龄患者在行PKP手术治疗后需防范椎体再发骨折,PKP术中应注入合理的骨水泥量以减少再次骨折的可能。
2020年12期 v.13 987-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8K] [网刊下载次数:1386 ] - 刘中砥;许庭珉;党育;张殿英;付中国;
背景: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骨科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是引起膝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目的:回顾性分析关节镜联合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应用关节镜探查联合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并成功随访39例(41膝),其中,男6例(6膝),女33例(35膝);年龄50~69岁,平均(61.9±4.5)岁。手术前后常规拍摄双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片和下肢全长X线片,记录手术前后股胫角(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改变,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系统、膝关节Lysholm评分系统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随访22~36个月,平均(27.4±5.8)个月。关节镜下观察到35侧膝关节合并其他损伤,包括半月板撕裂(33膝)、关节软骨损伤(17膝)、软骨游离体(6膝)、前交叉韧带损伤(1膝)等。术后患者的膝内翻畸形均得到有效纠正。手术前后VAS评分、FTA、MPTA、Lysholm评分、HSS评分、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未观察到内固定失效的病例,未发现截骨处不愈合、伤口愈合不良或术后感染的情况。结论:关节镜探查联合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能够有效矫正患肢力线,缓解疼痛症状,并且能及时发现关节内合并其他结构损伤的情况,同时采用措施进行干预,是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2020年12期 v.13 991-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7K] [网刊下载次数:62 ] - 杨彤旭;黄竞敏;古恩鹏;张起;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膝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生率逐渐升高,胫骨高位截骨术可起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然而膝内翻亦常合并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断裂,在进行胫骨高位截骨术是否一期联合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术现仍争议不断。目的:探讨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OWO)联合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采用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48例患者(48膝)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8例;年龄40~67岁,平均(55.4±7.9)岁;左膝23例,右膝25例。将所有患者术后1年第2次入院行内固定取出及二次关节镜探查作为末次随访,并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WOMAC评分、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VAS评分、下肢力线通过胫骨平台位置、半月板外突距离、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愈合情况及Kellgren-Lawrence分级、膝内侧间室Outerbridge分级的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手术时间90~120 min,平均(105.1±6.5)min;末次随访时,WOMAC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P<0.001);下肢力线通过胫骨平台位置、半月板外突距离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膝内侧间室Outerbridge分级较首次探查有明显下降(P=0.041),Kellgren-Lawrence分级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225);二次关节镜探查内侧半月板后根完全愈合22例(45.8%),松弛愈合16例(33.3%),瘢痕愈合6例(12.5%),不愈合4例(8.4%)。结论: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可以改善下肢力线、促进软骨再生,有效缓解关节疼痛及恢复活动能力,短期疗效满意。
2020年12期 v.13 996-1000+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2K] [网刊下载次数:53 ] - 赵东旭;王铁英;霍鑫;
背景:应用关节镜实施四肢骨折愈合后内固定物微创取出术中如何获得镜下开阔的工作空间、清晰的手术视野是限制这一技术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目的:观察应用镜下撑开手柄建立工作空间辅助关节镜实施四肢骨内固定物取出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1月因四肢骨骨折术后骨愈合内固定物存留就诊我院的患者36例,包含锁骨、尺骨、肩胛骨、股骨、胫骨、腓骨、跟骨内固定物。以自身对照、对比观察的方法,分别采用传统方法和应用镜下撑开手柄两种方式建立镜下工作空间辅助关节镜实施骨内固定物取出操作,以"内固定物显露、镜下视野、操作空间、手术操作难易程度"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评分,对比上述两种方式建立的镜下工作空间情况及临床应用效果。结果:传统方法建立的镜下工作空间临床应用效果:优2例,良18例,差16例。评定为"差"的主要原因集中在"镜下工作空间狭小、组织遮挡镜下视野受限、内固定物显露不佳"三方面。镜下撑开手柄建立的镜下工作空间临床应用效果:优33例,良3例,差0例。相比传统方法应用镜下撑开手柄建立的镜下工作空间内固定物显露清晰、镜下视野开阔、操作空间充足、镜下手术更易实施。结论:在实施关节镜下四肢骨内固定物取出术中,应用镜下撑开手柄是一种很好的建立镜下工作空间的方法。
2020年12期 v.13 1001-10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9K] [网刊下载次数:159 ] - 傅德杰;郭林;杨柳;
背景:对吻性骨挫伤在急性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患者的MRI检查中常见,但其临床特征鲜有报道。目的:探讨急性ACL断裂患者发生外侧间室对吻征的概率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225例急性ACL断裂并有术前MRI资料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4例,女51例;年龄14~57岁,平均(27.3±8.6)岁。根据MRI将患者分为对吻征阳性组及对吻征阴性组,收集性别、年龄、病程、受伤方式、身高、体重及手术信息等,得出对吻征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225例患者中,179例(79.6%)为运动损伤,181例(80.4%)合并半月板撕裂。对吻征阳性患者共119例(52.9%),对吻征阴性患者共106例(47.1%)。两组间年龄、病程、体重指数、性别、半月板撕裂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吻征阳性组患者的运动损伤比例高于对吻征阴性组(P=0.001)。结论:外侧间室对吻征在急性ACL断裂中很常见,可作为诊断ACL断裂的间接征象,运动损伤在对吻征阳性组中更常见。
2020年12期 v.13 1007-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8K] [网刊下载次数:58 ] - 王智;张树;孙超;魏芳远;曲峰;王显军;张建中;张明珠;
背景:外翻畸形存在关节匹配与不匹配两种情况。目的:通过负重CT回顾性研究关节匹配度在外翻畸形中的影响,分析关节匹配度丧失后关节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门诊连续就诊的外翻患者纳入本研究,进行站立位负重CT检查。测量第1-2跖骨间角(IMA)、外翻角(HVA)、跖内收角(MAA)、第1跖骨关节面外翻角(DMAA)、第1跖骨旋转α角、正位籽骨分度与冠状位籽骨分度。测量结果通过SPSS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17例(211足)患者,全部女性,其中23例为单足,94例为双足。年龄19~84岁,平均(55.0±12.6)岁,211足的IMA平均14.1°±3.0°,HVA平均33.1°±10.5°,DMAA平均18.7°±7.9°,MAA平均15.7°±5.3°,第1跖骨旋转α角平均23.2°±7.2°。匹配组和不匹配组IMA、HVA、MAA、DMA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旋转α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在两组中,IMA、HVA、DMAA与正位籽骨分度呈正相关。结论:外翻跖趾关节不匹配预示着更为严重的畸形和更严重的籽骨脱位。匹配与不匹配不影响第1跖骨旋前程度。DMAA角受第1跖骨旋转、IMA的影响。正位籽骨分度是判断第1跖骨内收和旋转三维改变的有效指标。
2020年12期 v.13 1012-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9K] [网刊下载次数:151 ] - 李秀存;曹松华;张宁;徐文鹏;胡勇;李正勋;
背景: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距骨体骨折存在预后差、并发症多等缺点,而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各类骨折变得越来越流行。目的:评估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治疗距骨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我院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治疗距骨体骨折患者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14~52岁,平均(31.7±13.9)岁。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进行物理检查和X线检查。踝关节功能应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量表进行评定。结果:关节镜复位内固定的10例患者手术时间190~450 min,平均(326±72)min。所有伤口均一期愈合。10例患者(11个距骨体)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6个月,平均(27.5±9.3)个月。在随访中,发现有1例患者发生了创伤性骨关节炎,未发现距骨坏死、骨折不愈合。依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量表,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优5个,良6个。结论: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治疗距骨体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对踝关节造成的二次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使踝关节结构保持的更完整。
2020年12期 v.13 1018-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7K] [网刊下载次数:264 ] - 虎鑫;何梅;闵理;卢敏勋;张瑀琦;周勇;罗翼;屠重棋;
背景: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多侵袭软骨下骨区域。目前瘤性骨缺损的重建方式主要为骨水泥填充联合自体骨植骨及接骨板螺钉内固定,该方案的局限性主要在于缺乏对软骨下骨区的保护和力学支持的不均衡。目的:介绍和评估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的设计细节,以及首次运用于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手术的要点和早期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5例CampanacciⅡ级,1例CampanacciⅠ级的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接受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重建。年龄26~48岁,平均(35.5±8.4)岁。术前影像学评估病变范围、受损软骨下骨的范围比例。术前、术后评价软骨下骨层厚度、膝关节疼痛、功能状况及活动度。术后评估宿主骨与自体植骨愈合情况、自体植骨及宿主骨在假体表面骨长入情况、肿瘤学预后及并发症。结果:患者随访12~42个月,平均(27.0±11.2)个月。术前胫骨平台软骨下骨受损范围比例平均61.0%±22.9%。末次随访时,软骨下骨层厚度较术前改善[10.7±0.6)vs.(1.5±0.5)mm];膝关节VAS评分低于术前[0 vs.(5.7±1.2)分];膝关节屈曲范围较术前改善(121.7°±8.2°vs. 105.8°±8.6°);1993年美国骨肿瘤协会(MSTS)下肢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术前[(29.2±1.0)vs.(20.0±2.1)分]。所有患者软骨下植骨与宿主骨愈合,假体表面骨长入良好。所有患者均无局部复发或肺转移。结论: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是胫骨近端瘤性骨缺损的精准重建方式,通过仔细的术前设计及术中操作,可达到良好生物整合下的生物力学支撑。
2020年12期 v.13 1023-1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5K] [网刊下载次数:1698 ] - 李冰冰;覃颖;张艳;刘中砥;芦浩;徐海林;
背景:终末期踝关节炎由于疼痛、功能受限甚至丧失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随着假体材料和手术方式不断更新,在终末期踝关节的治疗中被广泛接受。目的:探讨行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TAA)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术后早期生活质量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行TAA的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12例(观察组),男7例、女5例;年龄36~79岁,平均(52.4±7.3)岁;病程5~20年,平均(10.4±11.1)年。于术前、术后1、3、6、12个月采用中文版生活质量测量工具健康状况问卷(SF-36)、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调查。采用SF-36调查30名健康人(对照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均得到规律随访,随访时间15~27个月,平均(17.4±5.1)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假体松动及踝关节力线异常等并发症,观察组术前生活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生活质量在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方面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功能恢复方面,观察组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方面,观察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A手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可显著提高患者早期生活质量及功能恢复,减轻疼痛。
2020年12期 v.13 1030-1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3K] [网刊下载次数: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