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廷潇;张骏;周乾坤;邵海宇;金梦然;刘建文;陈锦平;黄亚增;
背景: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骨科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与推崇,但尚无ERAS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T-End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DD)中的应用效果的相关报道。目的:探讨ERAS在PT-Endo-LIF治疗LD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采用PT-Endo-LIF手术治疗单节段LDD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5例,围手术期采取常规干预模式;ERAS组45例,围手术期采取ERAS干预模式。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指标。采用VAS评分、JOA评分和ODI指数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程度及功能状态。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和Likert量表分别评估患者手术疗效及满意度。采用改良Bridwell分级标准评估患者影像学融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前诊断及手术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术后3 d及术后1个月的VAS、JOA、ODI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中均无手术节段定位错误、血管神经损伤、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撕裂,术后无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ERAS组患者术后3 d、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按照改良MacNab标准,ERAS组优良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Bridwell分级,所有患者均已融合(100%),两组影像学融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do-LIF手术治疗LDD的围手术期采用ERAS干预模式可缩短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及腰椎功能。
2020年09期 v.13 712-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网刊下载次数:53 ] - 张玉坤;谢江;李磊;任军;
背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取得了良好的矫形效果。目前对不同节段固定对腰骶部生物力学研究较少,尚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持。目的:研究退行性腰椎侧凸手术采用不同节段固定融合术对S1螺钉应力分布的影响,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抽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按照三种不同固定方式分成L5-S1单节段组、L3-S1长节段组、T10-S1长节段组,分别采取8 Nm力矩的六自由度力学研究对S1螺钉所受应力进行测定,并采取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①前屈及后伸加载位时,L3-S1和T10-S1长节段固定的S1螺钉拔出力、横向力、弯矩较L5-S1单节段固定显著增加(P<0.05)。②双侧屈加载位时,L3-S1和T10-S1长节段固定的S1螺钉横向力、弯矩较L5-S1单节段固定显著增加(P<0.05)。③左、右旋加载位时,L3-S1和T10-S1长节段固定的S1螺钉所受弯矩较L5-S1单节段固定显著增加(P<0.05)。结论:L3-S1和T10-S1长节段固定时,S1螺钉所受的应力较L5-S1单节段固定增加,故跨胸腰段固定融合可考虑行髂骨螺钉固定或S2螺钉固定,以减少远端骶骨螺钉应力。
2020年09期 v.13 719-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网刊下载次数:256 ] - 杨涛;薛龙;文涛;马童;薛华明;涂意辉;
背景:单髁关节置换术(UKA)常用于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OA)。由于膝外侧间室与内侧间室在解剖学和运动学方面均存在差异,外侧UKA被认为是一种技术难度上更具挑战性的手术。目的:比较膝关节外侧单髁关节置换术(LUKA)与膝关节内侧单髁关节置换术(MU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OA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接受UKA的2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Oxford 3活动平台MUKA 189例,LINK-Sled固定平台LUKA 76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通过HSS评分、OKS评分、WOMAC指数、FJS评分、膝关节ROM评估临床疗效。通过术后X线片测量影像学评估指标:胫骨假体内外翻角(TCVA)、胫骨假体后倾角(TCPSA)、股骨假体内外翻角(FCVA)、股骨假体屈曲角(FCPSA)。结果:随访时间为4~6年,平均(5.1±0.8)年。与MUKA相比,LUKA的手术时间长、术后引流量少、术后第1日的患肢肿胀程度轻以及膝关节活动度大(P<0.05),两组的术后下地时间、住院天数、手术出血量、术后第3日的患肢肿胀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与末次随访的HSS评分、OKS评分、WOMAC及FJ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TCVA、TCPSA、FCVA、FCP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见假体无菌性松动、下沉等。MUKA组术后发生衬垫滑脱2例,下肢肌间静脉血栓2例,皮肤浅层感染1例;LUKA组出现1例膝内侧进展性OA,翻修采用MUKA。结论:LUKA技术要求更高,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手术技术,精准把握假体定位和屈伸间隙平衡,避免畸形矫正过度,可以获得与MUKA同样优良的临床疗效。
2020年09期 v.13 723-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网刊下载次数:811 ] - 李珂;孙凤龙;王宏庆;刘祖耀;张浩;董婕;梁庆晨;郭恒冰;李富;尧然;
背景:对于内侧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HTO主要分为双平面截骨和单平面截骨,其中改良单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DTT-HTO)的临床研究尚少。目的:分析DTT-HT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其影像学、功能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早期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行DTT-HTO的52例(52膝)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中撑开高度、术后纠正角度,随访取板时间、丢失角度、截骨面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7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之后每年进行随访,拍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评估髋膝踝角(HKA)、下肢负重力线百分比(WBL%)、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股骨远端外侧机械角(mLDFA);膝关节侧位X线片评估胫骨后倾角(PTS)、ISI指数;采用HSS评分、WOMAC指数、膝关节ROM和VAS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术中平均撑开高度为(11.4±3.4)mm,平均纠正角度为10.4°±5.1°。52例(52膝)全部获得24~38个月随访,平均(30.4±4.2)个月,术后7 d至末次随访的HKA、MPTA、WBL%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至末次随访的mLDFA、PTS、ISI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至末次随访的HSS评分、WOMAC评分、VAS评分及膝关节RO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各时间点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的平均丢失角度分别为0.3°,0.7°,0.9°,1.1°。术后外侧合页骨折1例,切口皮下积液1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出现内植物感染1例。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的截骨间隙均正常愈合,无一例出现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结论:DTT-HTO能够较为精确地矫正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胫骨畸形,术后接骨板稳定性较好,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较少,短期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随访结果,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2020年09期 v.13 729-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网刊下载次数:2007 ] - 汪萧和;王志文;陆鸣;高维陆;尹宗生;
背景:围手术期失血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一个主要问题,止血带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但缺乏充足的科学依据证实手术患者能从止血带的使用中获益。目的:探讨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与安装假体至切口缝合包扎完毕间使用止血带对TKA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接受初次单侧TKA的15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的75例为全程组,仅在安装假体至切口缝合包扎完毕使用止血带的75例为半程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术后患肢周径增加率、术后VAS评分和HSS评分、ROM,术后血栓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通过实验室检查测定手术前、后的IL-6,CRP以及肌酸激酶。结果:全程组术后显性失血量小于半程组,隐性失血大于假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失血量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组术后大腿肿胀比和小腿肿胀比高于半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组术后VAS评分高于半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SS评分均明显升高,半程组HSS评分高于全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术后5 d的ROM优于全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组术后1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栓(13例肌间静脉血栓及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出现切口感染,半程组术后4例出现肌间静脉血栓,3例出现切口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的术后血清IL-6、CRP、肌酸激酶水平均低于全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使用止血带还是仅在安装假体至切口缝合包扎完毕使用止血带,尽管在显性失血量和隐形失血量存在差异,但总失血量方面并无差异,后者可以减轻术后疼痛肿胀的程度,降低术后血栓的发生率及炎症指标,术后膝关节功能也得到较快恢复。
2020年09期 v.13 736-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网刊下载次数:68 ] - 叶曙明;周云;吕浩;徐又佳;荆珏华;
背景: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中股骨隧道创建的方法较多,但经前内侧入口(AMP)与辅助前内侧入口(AAMP)创建股骨隧道的临床疗效分析较少。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中AMP与AAMP创建股骨隧道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接受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单束重建治疗的63例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经AMP创建股骨隧道的33例为AMP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19~54岁,平均(32.7±18.2)岁。经AAMP创建股骨隧道的30例为AAMP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0~56岁,平均(34.0±17.5)岁。测量两组股骨隧道长度、ACL股骨隧道位置、股骨隧道冠状位倾斜角;Lysholm评分、IKDC评价膝关节功能,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结果:随访时间为9~24个月,平均(13.2±5.5)个月。AMP组和AAMP组股骨隧道长度分别是(37.8±3.4)mm和(40.0±3.6)mm(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股骨隧道冠状位倾斜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隧道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复查均显示重建的ACL完整。末次随访时,Lachman试验AMP组23例阴性、10例阳性,AAMP组24例阴性、6例阳性;Pivot-shift试验AMP组24例阴性、9例阳性,AAMP组25例阴性、5例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中经AMP与AAMP创建股骨隧道,均能重建ACL股骨止点。经AAMP创建的股骨隧道更长,股骨隧道位置更接近解剖位点,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更优,建议行ACL单束重建时首选AAMP创建股骨隧道。
2020年09期 v.13 741-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网刊下载次数:661 ] - 韩云毅;孙永青;康建国;赵大中;蒋育欣;任磊;邓超;
背景:国内外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很多,但针对卧床保守治疗的研究不多。目的:探讨高龄脆性髋部骨折保守治疗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5月行保守治疗的≥75岁脆性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48例;年龄为75~100岁,平均(83.7±5.5)岁;股骨颈骨折3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8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54例、死亡组21例,分析两组的死亡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折部位、住院时间、内科合并症、伤前活动能力以及血液学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结果:住院期间,75例患者中21例死亡,死亡率为28.0%,其中16例死于呼吸系统疾病,4例死于心血管疾病,1例死于脑梗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年龄≥85岁和伤前活动能力。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85岁(P=0.047),伤前活动能力(P<0.01)是高龄脆性髋部骨折保守治疗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年龄≥≥85岁、患者伤前活动能力差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此类患者行保守治疗住院期间死亡率高,主要死因是呼吸系统疾病。住院后应积极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必要时无需严格卧床以减少卧床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
2020年09期 v.13 747-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网刊下载次数:63 ] - 杨军;许建中;黄宗强;蔡喜雨;
背景:下肢骨髓炎性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很多,其中骨延长术是一种通过骨骼牵引矫正肢体长度不均衡而被广泛应用于创伤及骨感染、肿瘤、先天性畸形等疾病的综合性技术。目的:探讨骨延长术治疗下肢慢性骨髓炎性骨缺损的术后缺损部位延长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采用骨延长术治疗的32例下肢骨髓炎性骨缺损患者,男20例,女12例;年龄22~52岁,平均(37.9±11.3)岁。患者均为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慢性骨髓炎、骨不连,入院前有2~4次手术史,病程12~36个月,平均(24.9±8.5)个月。骨髓炎部位为股骨22例,胫骨10例;缺损大小为2~4 cm,平均(3.2±0.6)cm。清创术后同期行骨延长术治疗,术后定期进行X线检查,随访观察缺损部位的成骨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Paley评分对骨不连愈合情况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28个月,平均(22.6±6.4)个月。本组患者中,治疗效果获优26例,良6例。32例患者骨延长区骨再生情况均良好,患肢骨延长长度为6~10 cm,平均(7.9±1.4)cm,外固定架佩戴时间为5~11个月,平均(8.2±2.8)个月。骨延长术治疗期间,除发生针道感染、术区疼痛外,无软组织感染、血管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清创后行骨延长术可重建下肢骨髓炎性骨缺损部位的长度,患者下肢骨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下肢骨髓炎性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2020年09期 v.13 752-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网刊下载次数:61 ] - 张明珠;王智;曲峰;魏芳远;张树;孙超;王显军;张建中;俞光荣;
背景:Lisfranc损伤治疗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也可以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低能量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18例低能量Lisfranc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22~83岁,平均(41.2±6.3)岁。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7 d,平均(3.7±1.6)d。使用3.5 mm实心螺钉固定内侧柱和中间柱,使用克氏针固定外侧柱。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患者简明健康量表(SF-36)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疗效,随访观察临床结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18例的随访时间为18~48个月,平均(27.4±4.6)个月。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无伤口并发症,无神经损伤和血管损伤。末次随访的AOFAS中足评分(80.3±5.9)分,VAS评分为(2.1±0.4)分,SF-36的生理功能评分为(82.4±6.8)分,SF-36的躯体疼痛评分为(85.7±7.9)分。末次随访时2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均无症状,其中1例患者要求取出螺钉,1例未行处理;1例发生跖跗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但无症状,未行处理。结论:低能量Lisfranc损伤可以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进行治疗,临床疗效可靠。
2020年09期 v.13 757-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网刊下载次数:55 ] - 白文博;张若肖;梁晓军;李毅;鹿军;徐军奎;化昊天;
背景:单切口与双切口长屈肌腱(FHL)转位术可用于治疗跟腱大段缺损,但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有待分析。目的:探讨单切口与双切口FHL转位术治疗KuwadaⅣ型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KuwadaⅣ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28例(28足)。13例进行双切口FHL转位术治疗的作为双切口组,15例进行单切口FHL转位术治疗的作为单切口组。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与末次随访的组内和两组间AOFAS-AH评分、Am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与ATRS评分。结果:单切口组的手术时间为25~70 min,平均(56±12)min,明显短于双切口组的65~105 min,平均(86±11)min(P<0.05)。两组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34个月,平均(16.6±6.2)个月。两组末次随访的疼痛、功能、总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术前和末次随访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Amer-Lindholm疗效评价:双切口组优8例,良5例;单切口组优12例,良3例,两组优良率均为100%。ATRS评分:两组末次随访的ATR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术前和末次随访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与健侧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切口组中5例出现足底内侧神经损伤,通过保守治疗改善。结论:采用单切口与双切口FHL转位术治疗KuwadaⅣ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均可满意的短期疗效,单切口FHL转位术更为简单、合理、安全,更值得推荐。
2020年09期 v.13 761-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9K] [网刊下载次数:165 ] - 黄国伟;沈杰;韦山;姜雪峰;
背景: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骨科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目前有关3D打印技术在跟骨骨折微创手术中应用的文献较少。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跗骨窦入路(STA)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STA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3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未采用3D打印辅助技术的14例为非3D组,男13例,女1例,年龄22~66岁,平均(43.2±12.3)岁,左侧6例,右侧8例,Sanders分型Ⅱ型12足,Ⅲ型2足;采用3D打印辅助技术的18例为3D组,男16例,女2例,年龄27~62岁,平均(45.9±9.7)岁,左侧7例,右侧11例,Sanders分型Ⅱ型15例,Ⅲ型3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并发症、B?hler角、关节面复位情况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等。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2个月,平均(15.3±3.1)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B?hler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hler角与健侧B?hler角差值非3D组为-4.7°±7.5°,3D组为-0.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关节面台阶非3D组为(1.7±1.1)mm,3D组为(0.8±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非3D组为(87.1±6.4)分,3D组为(90.1±3.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3D组优7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5.7%;3D组优11例,良7例,优良率为100%。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STA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微创、精准的特点,可提高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
2020年09期 v.13 767-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网刊下载次数: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