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东;姚子明;高荣轩;张学军;祁新禹;白云松;孙保胜;李承鑫;
背景:生长棒与早期融合手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早发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脊柱侧凸,但两种手术方式选择尚无定论。目的:探讨早发性NF-1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71例NF-1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患儿,男38例,女33例,年龄3~10岁,平均(6.6±2.1)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融合组和生长棒组,对比两组患儿的初次手术年龄,手术固定节段,测量并对比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脊柱高度、胸椎高度、内固定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6~156个月,平均(61.1±22.7)个月。初次手术行生长棒治疗患儿51例,脊柱融合手术患儿20例。融合组患儿初次手术年龄显著大于生长棒组[(8.0±1.8)vs.(6.1±2.2)岁,P<0.05],平均固定节段小于生长棒组[(9.3±2.4)vs.(12.1±2.3)个,P<0.05]。两组患儿术前的主弯Cobb角无显著差异[(63.8°±22.4°)vs.(70.6°±22.7°),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组患儿主弯Cobb角小于生长棒组[(25.1°±17.4°)vs.(39.3°±18.5°),P<0.05]。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患儿术前脊柱高度显著大于生长棒组[(32.9±4.7)vs.(29.0±4.5)cm,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脊柱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棒组患儿的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融合组(52.9%vs. 25.0%,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于早发性NF-1脊柱侧凸都有一定的矫形作用。与生长棒手术比较,早期融合手术有更好的矫形效果和更少的内固定并发症,选择手术方式时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内固定范围及脊柱的发育情况。
2020年08期 v.13 624-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网刊下载次数:947 ] - 马伟民;付爱军;
背景:目前还不清楚椎体再发骨折风险增加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引起,还是仅是骨质疏松症自然发展的结果。目的:分析PVP和保守治疗后相邻和非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90例PVP治疗患者和277例保守治疗患者,分为PVP组和保守组。定期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2~6年,平均(4.1±1.1)年。根据有无新发骨折分为新发组和无新发组。根据再发骨折与原始节段的位置,分为邻椎组和远椎组。收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初始骨折节段、腰椎骨矿物质密度(BMD)、新发骨折节段、椎体压缩率和后凸角,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PVP组术后290例患者中36例患者发生40个新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保守组治疗后277例患者中31例患者发生34个新发OVCFs。PVP组中新发骨折的发生率略高于保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新发组的BMD低于无新发组(P<0.01)。邻椎组发病率较远椎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保守组比较,PVP组末次随访VAS评分更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压缩率、后凸角改善更显著(P<0.001)。末次随访PVP组椎体压缩率和后凸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PVP椎体强化不仅可迅速缓解疼痛,还可改善椎体压缩和后凸角,恢复椎体部分高度,术后并未增加OVCFs的发生率,尤其与治疗椎体相邻的OVCFs。OVCFs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症。
2020年08期 v.13 630-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网刊下载次数:137 ] - 赵然;蔡宏;田华;张克;
背景:在正常解剖结构破坏的情况下,利用健侧肢体解剖参数重建患侧是目前的常用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依赖于双侧髋关节解剖参数一致,其是否可行尚缺乏可靠依据。目的:通过对比双侧髋关节解剖参数,研究双侧髋关节对称性及解剖形态变异范围,并测量双髋关节置换术后解剖参数一致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断为骨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行双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19例(238髋),其中男64例,女55例,年龄55~75岁,平均(59.3±5.3)岁,同期手术61例,分期手术58例,病历资料完整。根据Noble测量方法测量术前股骨近端髓腔解剖参数;测量髋臼外展角及大粗隆高度。测量术后偏心距恢复及双下肢长度差异。结果:除股骨近端峡部宽度双侧对比存在差异外,其余股骨髓腔近端及髋臼外展角等解剖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随着体重的增加,双侧颈干角、髓腔闪烁指数(CFI)及大粗隆高度差值逐渐增加;股骨小粗隆中点(T)、T+20 mm及T-20 mm的髓腔宽度存在相关性。分期手术较同期手术更易出现双侧假体柄型号不一致,且双髋置换术后有近1/3的患者存在双下肢不等长。结论:应用健侧形态重建患肢结构是可行的。即使双侧形态一致,术后仍难以达到100%解剖对称。髋关节髓腔形态差异是由多个相邻层面相互协同影响。
2020年08期 v.13 636-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网刊下载次数:524 ] - 胡利平;朱琼;曹燕;江剑;徐晓栋;尚希福;
背景:老年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常并发术中低体温,后者是影响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因素。目的:评价体温保护在老年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快速康复应用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大于60岁,BMI 18.0~24.0 kg/m~2,ASA分级Ⅱ级或Ⅲ级,MMSE评分>24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保温组(n=20)和体温保护组(n=20)。常规保温组采用普通套被行覆盖式保温,体温保护组采用升温毯处理,温度调至37℃~41℃,术中监测患者鼻咽温。两组患者输血输液均经过温箱升温至37℃,术中采用温水冲洗。维持室温22℃~24℃,相对湿度50%。于入室时(T_0)、手术1 h(T_1)和术毕时(T_2)记录两组患者鼻咽温。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苏醒时间,苏醒延迟、术后躁动、寒颤、术后恶心呕吐(PONV)及术后谵妄(POD)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常规保温组T_1和T_2时鼻咽温降低(P<0.01)。与常规保温组比较,体温保护组T_1和T_2时鼻咽温升高(P<0.05);烦躁、苏醒延迟、PONV和POD的发生例数降低(P<0.05);出血量、PA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日减少(P<0.05)。结论:体温保护可降低老年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促进快速康复。
2020年08期 v.13 642-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网刊下载次数:65 ] - 徐明亮;秦泗河;伊力扎提·伊力哈木;陈国梁;彭爱民;董长红;
背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后短缩畸形方式多样,疗效不一,Ilizarov延长技术适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后短缩畸形。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延长技术关节外截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后短缩畸形的疗效。方法:我院从2011年8月至2019年8月,应用Ilizarov延长技术关节外截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后短缩畸形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左7例,右4例;年龄14~36岁,平均(24.5±7.8)岁。根据Ilizarov外固定穿针原则,安装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距关节面20 mm处截骨,手术后7 d以0.75 mm/d速度旋转螺母,分4次延长桡骨,逐渐恢复桡骨的高度,调整铰链矫正尺偏角及掌倾角。结果:11例患者随访8~33个月,平均(20.0±11.9)个月;带外固定时间为(5.0±1.9)个月。拍摄双侧尺桡骨正侧位片(包括腕、肘关节),以肱骨外髁、桡骨茎突为两点连线,对比测量出桡骨短缩长度。术前桡骨平均短缩-31.5(-37.0,-30.0)mm,术后长度恢复32.0(30.0,38.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桡骨长度恢复要求。术后桡骨掌倾角和尺偏角大于术前[12.0°(10.0°,13.0°)vs.-10.0°(-17.0°,-4.0°);21.5°(20.0°,24.0°)vs.-18.5°(-26.0°,-10.0°)];术后腕关节背伸和掌屈大于术前[(50.0°±4.9°)vs.(45.0°±7.1°);(55.0°±4.0°)vs.(50.0°±5.3°)];术后前臂旋前活动度和旋后活动度大于术前[(68.0°±7.2°)vs.(65.0°±8.3°);(66.0°±6.5°)vs.(60.0°±9.1°)];Quick-DASH上肢功能障碍量表评分,术后为2.3(0.0,4.5)分,小于术前29.5(22.7,52.3)分(P均<0.05),符合矫形恢复要求。根据Lidstrom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8例,良2例,可1例。结论:Ilizarov延长技术关节外截骨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后短缩畸形的有效手段。
2020年08期 v.13 646-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网刊下载次数:134 ] - 陆建华;陈维凯;罗宗平;周荣;黄永刚;刘滔;杨惠林;
背景:肩锁钩接骨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术后疼痛和患肩活动受限临床多见,手术技术直接影响疗效。目的:探讨术前应用3D打印模型匹配肩锁钩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优势。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肩锁关节脱位且行肩锁钩接骨板复位内固定韧带修复术患者49例,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30~75岁,平均(49.7±11.3)岁。患者分为3D打印组22例;传统手术组27例。3D打印组术前依据患肩CT扫描数据,3D打印肩锁关节模型,体外模拟复位,匹配合适深度肩锁钩接骨板并塑形,最佳位置固定肩锁关节。记录患者手术情况,术后随访患肩X线检查和功能恢复,评估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和取出接骨板后患肩活动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10.5±2.8)个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和术中透视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肩关节Constan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取出接骨板后两组患肩前屈、外旋、外展、内旋活动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模型辅助切开复位肩锁钩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X线暴露少,有效规避术后常见患肩疼痛,活动受限等并发症,术后康复满意。
2020年08期 v.13 652-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网刊下载次数:59 ] - 高飞;江涛;
背景:RockwoodⅢ~Ⅵ型肩锁关节脱位常采用手术治疗,既往多为切开复位及刚性固定,后期逐渐出现并发症及相关功能障碍。如今微创及弹性固定是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治疗的新趋势。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带袢双钛板TightRope置入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治疗的32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均随访超过2年,男19例,女13例,年龄21~67岁,平均(35.9±5.7)岁,Rockwood分型Ⅲ型16例,Ⅳ型16例,其中20例采用关节镜辅助带袢双钛板TightRope置入内固定治疗,设为观察组,12例采用切开复位锁骨钩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设为对照组。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术后7 d、1个月及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系统评分(UCLA),末次随访根据X线片、关节活动度等评价手术综合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 d、1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均低于术前,UCL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7 d、1个月、末次随访UCL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观察组优良率为95.0%,对照组为9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结论:关节镜下带袢双钛板TightRope置入治疗肩锁关节脱位能有效固定脱位肩锁关节,改善肩关节功能及疼痛症状,还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2020年08期 v.13 658-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网刊下载次数: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