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瑞;梁伯冉;李宏;李淳德;邑晓东;卢海霖;于峥嵘;王宇;孙浩林;
背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单节段cage及zero-P辅助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颈椎退变性疾病并接受颈椎前路减压单节段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患者,其中23例应用cage椎间融合器,21例应用zero-P椎间融合器。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6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脊髓功能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椎曲度D值、前柱高度,并进行比较。观察椎间植骨融合及椎间融合器沉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NDI评分均低于术前,JO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NDI评分、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颈椎曲度D值均较术前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Zero-P组患者术后1、6个月颈椎前柱高度均较术前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age组患者术前、术后1、6个月颈椎前柱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手术节段均完全融合。Zero-P组有1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沉降。结论:单纯cage或zero-P椎间融合器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是治疗单节段颈椎退变性疾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2019年11期 v.12 848-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瑞;杨佩;王春生;王坤正;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夹闭引流管可减少术后失血,但夹闭时间过长可造成关节腔内血肿、关节肿胀及疼痛,影响关节活动。目的:通过比较TKA术后不同引流管夹闭时间对手术失血量、疼痛和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究最适夹闭时间。方法:选取拟行单侧TKA的患者共150例,随机分为不夹管、夹管1、2、3、4 h组5组,每组各30例。记录各组患者术前、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肢体周径变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OM)和膝关节评分(HSS),并进行比较。结果:夹管时间越长,引流量越少,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夹管4 h组与夹管3 h组患者比较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肢体周径变化更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夹管组、夹管1 h组患者比较,术后1、3 d夹管4 h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均增加,术后3 d ROM减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周、3个月各组患者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夹管3 h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时间,既可以减少术后失血量,不明显增加术后疼痛,也不会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
2019年11期 v.12 85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 段勇将;王浩洋;
背景: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植骨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手段。如何改进髂骨取骨方式,减少供骨区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要问题。目的:评价改良的髂嵴前方合页式开窗取骨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9例应用改良的髂嵴前方合页式开窗取骨植骨加髓芯钻孔减压术治疗的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70髋。其中男46例,女13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39.5±10.1)岁;FicatⅠ期54髋,Ⅱ期16髋。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髋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59例患者随访6~10年,平均(8.3±2.1)年,髂骨取骨时间(20±5)min,术中出血量(62±21)ml。与术前比较,患者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升高[(87.8±1.4)分vs(8.6±1.2)分],髋关节活动度增大[(119.2±13.3)°vs(98.2±19.8)°],疼痛VAS评分降低[(16.2±6.7)分vs(79.2±12.3)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882、-20.518、7.813,P均<0.05)。仅2例患者进展为股骨头塌陷而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急慢性并发症各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3.4%(2/59)。患者对髂嵴供骨区外观满意度达96.6%(57/59)。结论:改良的髂嵴前方合页式开窗取骨具有并发症少、出血量小、患者满意度高及同一部位反复多次取骨等优势,为一种实用、简便、安全有效的自体髂骨取骨方法,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9年11期 v.12 858-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建朝;李升;刘国彬;张晓娟;殷兵;胡祖圣;吴卫卫;张英泽;
背景:显微硬度可以反映骨质量,与骨组织的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有着很好的相关性。目的:测量胫腓骨远端骨组织显微硬度并研究其分布特征,为3D打印更符合人体特性的仿生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胫腓骨远端标本取自3具新鲜冰冻尸体,行影像学检查除外影响骨量及骨质健康的疾病,取出右侧胫腓骨并剔除软组织。依照AO原则将胫腓骨分为近端、骨干、远端3个节段。取远端部分,使用高精度慢速锯垂直于胫骨长轴切割成三部分,于每部分取骨组织制成若干厚3 mm的骨标本并划分区域。经适当处理后使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仪测量标本每个区域的骨组织显微硬度。每个区域测量5个有效硬度值,全体硬度值的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硬度值,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胫腓骨远端共制备18个骨组织试样,选取66个区域,测量330个有效位点并取得硬度值。胫骨远端硬度值大于腓骨远端[(39.8±5.2)HV vs(37.2±4.4)HV],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9,P<0.001)。胫腓骨远端各层面对比,胫骨远端第1层面骨组织硬度值最高,其次为胫骨远端第2层面和腓骨远端第2层面,胫骨远端第3层面硬度值最低。腓骨远端第3层面外侧硬度值大于前、后、内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层面及胫骨远端各层面硬度分布均匀,各部分硬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显微硬度分布可体现骨骼局部的受力历史,是反映骨质量的良好指标。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胫骨远端疾病与创伤的发生机制研究,还可以为3D打印与人体弹性模量一致的仿生骨及生物支架设计开辟新的视角。
2019年11期 v.12 864-867+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智浩;张绍安;远东涛;宛磊;张世魁;吴大龙;
背景:目前对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微创小切口切开复位联合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青壮年难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6年6月对2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前方小切口切开复位联合经皮3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其中男17例,女6例,平均年龄(43.2±3.4)岁,均为Garden Ⅳ型,且闭合复位失败的病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3 d。术后复查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等。在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患者X线片上测量患肢的Garden指数,并进行比较。对疑有股骨头坏死者行CT或MRI检查。评价髋关节疼痛、功能、畸形及运动范围情况,进行Harris评分。结果: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随访(30.3±1.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X线检查均获得GardenⅠ、Ⅱ级复位,随访过程中无一例发生骨折不愈合、骨折再次移位及空心螺钉后退。术后即刻与术后12个月患者患肢正、侧位Garden复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6.4±3.1)°vs(163.1±3.7)°,t=0.614,P=0.496;(170.3±4.3)°vs(168.3±5.3)°,t=0.522,P=0.482]。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2~98分,平均(93.3±4.7)分;优19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结论:采用前方小切口切开复位联合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青壮年难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愈合率高、疗效良好,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方法。
2019年11期 v.12 868-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 梁玲玲;郑辉;王成伟;张欢;赵亚琼;吴凤琴;阎相丽;李红;张海燕;许建明;
背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极易发生骨折,由于老年患者存在骨质差、年龄较大、术后恢复慢等不易愈合因素,易发生再次骨折,且存在显著的地域和种族差异。目的:探讨新疆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为减少患者二次伤害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且随访超过24个月的老年患者320例。其中再次骨折128例,未再次骨折192例。比较再发骨折组与未再发骨折组患者的社会学资料、营养状况、生活饮食习惯、临床资料等,采用决策树CHAID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新疆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320例患者再次发生骨折128例(40.0%),其中髋部骨折47例,尺桡骨远端骨折22例,肱骨近端骨折18例,脊柱骨折27例,其他14例。再次骨折组与无再次骨折组患者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吸烟量、饮酒量、每天运动时间,抗骨质疏松治疗及激素治疗,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脑血管病,骨钙素(BGP)、维生素D(Vit D)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决策树CHAID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新疆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显著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抗骨质疏松治疗、合并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Vit D水平、文化程度及吸烟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抗骨质疏松治疗及Vit-D水平是新疆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新疆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再次骨折发生率较高,应当对文化程度较低、大量吸烟、脑血管病、高血压患者应积极干预,对吸烟患者进行戒烟,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才能有效减少再次骨折的风险。
2019年11期 v.12 873-876+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倪建龙;时志斌;樊立宏;王昊宇;李涤尘;党晓谦;王坤正;
背景: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临床较常见,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关节镜下复位固定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双头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38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评估患者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每次随访时均评估膝关节活动度并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同时应用Lysholm及IKDC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比较患者末次随访时与术前Lysholm、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结果: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0个月,平均(15.3±3.4)个月。术后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显示骨折均复位良好。随访中所有患者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8±0.5)个月。术后有2例患者因功能锻炼不及时,末次随访时最大屈膝角度未达120°,但不影响日常生活,余患者末次随访时无屈伸活动受限,平均屈膝活动度为(130.2±4.3)°。患者末次随访时Lysholm、IKDC评分均高于术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2.8±4.2)分vs(48.5±3.1)分,(93.3±4.5)分vs(50.2±2.8)分,t=22.652、21.375,P均<0.001]。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轴移试验均为阴性,12例患者Lachman试验Ⅰ度阳性,无Ⅱ度及以上阳性结果。结论:关节镜下双头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2019年11期 v.12 87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 金开基;钟军;陈仲强;郭昭庆;
背景: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T-OPLL)是导致胸脊髓病的常见原因,其治疗方式包括后路椎板切除、前路骨化块切除或前后路联合手术,近年来有作者通过一期后路胸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T-OPLL。报道一期后路胸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T-OPLL的文献较少,且多为临床病例系列研究。目的:探索应用一期后路胸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由T-OPLL引起的胸脊髓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共纳入7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并提取研究特征和基线数据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主要结局包括术前和术后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1分法)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脊髓功能损害、切口感染和其他并发症。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胸椎JOA评分和并发症的总体估计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6例患者,术前和术后JOA评分分别为4.0分(95%CI 2.9~5.0分,I~2=0)和8.6分(95%CI 7.3~9.9分,I~2=0),平均JOA评分改善+4.3分(95%CI 3.5~5.1分,I~2=70.6%)。早期脊髓功能损害、硬膜损伤和脑脊液漏和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合并估计值分别为17.3%(95%CI 8.9%~27.4%,I~2=53%)、29.8%(95%CI 16.1%~45.6%,I~2=74.4%)和5.7%(95%CI 1.4%~11.8%,I~2=0)。结论:继发于T-OPLL的胸脊髓病可以采用一期后路胸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但尽管JOA评分有所改善,但术后脊髓功能仍然相对较差。此外围手术期并发症很常见,硬膜损伤和脑脊液漏最常发生,术后早期脊髓功能损害发生率也较高。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如何能够改善T-OPLL引起的胸脊髓病的疗效。
2019年11期 v.12 882-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 白子兴;曹旭含;李晏乐;王彦婷;温建民;孙卫东;
背景:目前对于微创抬高术与Weil截骨术式的优缺点存在争议,给临床医师在术式的选择上造成困扰,影响术后效果。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微创抬高术与Weil截骨术治疗跖痛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数据库自建库至2018年12月1日的文献,寻找正在进行尚未完成或已完成未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手工检索www.google.com网站及骨科期刊的相关文献,并追溯相关参考文献,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章,由2名评价者分别独立使用Cochrane 5.1.0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的方法学偏倚进行评价,提取的文献数据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共纳入患者320例,其中微创抬高术组158例,Weil截骨术组162例。分析结果显示:微创抬高术与Weil截骨术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9,95%CI(1.00,1.20),P=0.05]。同时,在术后肿胀消退、骨折断端延迟愈合、术后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转移性跖痛症和仰趾畸形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或ACFAS)评分和术后关节僵硬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绘制倒漏斗图显示,倒漏斗图基本对称,提示发表偏倚较好。结论:微创抬高术可以治疗轻中度跖痛症,对指导跖痛症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2019年11期 v.12 890-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