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文灿;莫家栋;陈奋勇;段春光;杨阳;陶惠人;仉建国;
背景:可扩张通道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TLIF)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临床报道效果良好。有关显微镜配合MI-TLIF术的临床报道少见。目的:对比显微镜MI-TLIF术与直视MI-TLIF术的临床效果,评价显微镜在MI-TLIF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间收治的66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32例采用显微镜MI-TLIF术治疗(显微镜MI-TLIF术组),34例采用直视MI-TLIF术治疗(直视MI-TLIF术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神经激惹症状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X线检查评估植骨融合及内固定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显微镜MI-TLIF术组患者平均随访(22.6±1.2)个月,直视MI-TLIF术组患者平均随访(23.8±1.2)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腰腿痛VAS评分、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显微镜MI-TLIF术组患者术后神经激惹症状发生率低于直视MI-TLIF术组患者[6.3%(2/32)vs 14.7%(5/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8)。显微镜MI-TLIF术组1例患者术后伤口浅表感染,直视MI-TLIF术组1例患者术中硬脊膜撕裂。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现植骨融合不良及内固定并发症。结论:显微镜MI-TLIF术可获得与直视MI-TLIF术同样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操作视野好,神经激惹相对较少,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2019年07期 v.12 509-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修塨;孙瑞府;宫晓进;杜金龙;汪学松;牛选民;
背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存在骨水泥弥散度不够、骨水泥渗漏等问题。目的:与常规推注器对比,评价双侧孔推注器在PV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间接受PVP治疗的10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42例患者使用双侧孔推注器(双侧孔推注器组),64例患者使用常规推注器(常规推注器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弥散度以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双侧孔推注器组患者平均随访(362.5±9.2)d,常规推注器组患者平均随访(352.7±10.4)d。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孔推注器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小于常规推注器组患者[14.3%(6/42)vs 31.3%(20/6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2,P=0.047)。双侧孔推注器组患者骨水泥过椎体中线率高于常规推注器组患者[95.2%(40/42)vs64.1%(41/6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75,P<0.001),说明双侧孔推注器组患者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弥散度优于常规推注器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1 d、1周及12个月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但任一时间点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骨水泥推注器相比,双侧孔推注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达到相近的止痛效果,且使骨水泥弥散更加充分,有效降低了骨水泥渗漏率。
2019年07期 v.12 515-518+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 佟志忠;张延斌;赵丽;马超逸;顾金凯;肖斌;田伟;
背景:EOS全身影像系统在骨科疾病尤其是脊柱畸形的诊治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仍未取代常规放射技术。目的:与常规2D测量对比,探讨EOS 3D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冠、矢状面参数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收治的30例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两位医师同时进行常规2D和EOS3D测量,1周后分别重复测量1次。记录每次测量所需要的时间和相关参数,并进行比较。采用一致性检验研究测量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计算组内相关系数与组间相关系数。结果:每例患者常规2D测量平均时间为(7±3)min,EOS 3D测量平均时间为(22±7)min。无论是常规2D测量,还是EOS 3D测量,同一测量者两次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常规2D测量时,不同测量者间测量的L1~5腰前凸、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P=0.015;t=4.01,P=0.002),而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OS 3D测量时,不同测量者间测量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OS 3D测量Cobb角的组内及组间测量误差均小于常规2D测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3,P<0.001;t=2.61,P=0.014;t=9.23,P=0.013)。对于常规2D测量,测量者1组内一致性为中等至好,测量者2组内一致性好,组间一致性为中等。对于EOS3D测量,测量者1组内一致性为好至极佳,测量者2组内一致性极佳,组间一致性为极佳。常规2D与EOS 3D测量结果组间一致性好。结论:在AIS患者冠、矢状面参数测量中,常规2D测量可信度及可重复性较低。EOS 3D测量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但需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且测量时间成本较高。两者各有利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以及医院的硬件设施条件选择合适的成像方法。
2019年07期 v.12 519-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孟庆奇;胡莉琼;杨伟民;崔树廷;奉振成;王敏;李斯明;
背景:不同氨甲环酸应用方式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效果,包括早期下地行走等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尚无统一认识。目的:对比分析术中不同氨甲环酸应用方式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止血效果、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间收治的170例初次单侧全髋置换患者,按氨甲环酸不同应用方式分为3组:对照组46例患者均未应用氨甲环酸;静脉组54例患者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关节腔组70例患者关节腔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记录、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术后行走距离、术后24 h引流管拔出率、血红蛋白水平、引流量、输血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平均随访(4.7±0.6)个月。静脉组、关节腔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2天行走距离均长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静脉组与关节腔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第3天行走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组、关节腔组患者术后24 h引流管拔出率、术后3 d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输血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或0.01),而静脉组与关节腔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3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引流量大于关节腔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与静脉组、静脉组与关节腔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组、关节腔组患者术后伤口局部血肿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静脉组与关节腔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血栓形成、伤口红肿浅表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患者发生伤口深部感染。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3组患者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氨甲环酸的局部应用可增加患者术后早期下地行走距离,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静脉或局部关节腔应用氨甲环酸都可减少围手术期出血、术后血肿形成及降低术后输血率,安全性好。单纯从术后伤口引流量考虑,建议优先选择局部关节腔用药。
2019年07期 v.12 524-527+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欢;孙贺;张耀南;王飞;薛庆云;
背景:骨关节炎是引起中、老年膝关节疼痛、慢性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膝关节在解剖结构上,可再细分为髌股关节、内侧胫股关节及外侧胫股关节。目前,国内对于膝各间室骨关节炎患病率缺乏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流行病调查资料。目的:分析中国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膝骨关节炎各间室患病状况。方法:选择全国六大行政区6家医疗机构作为流调中心:石家庄市、哈尔滨市、上海市、成都市、广州市以及西安市。调查对象为中国汉族人,年龄在40岁及以上,一般常住居民。严格遵循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调查。样本数均为1000人,城乡比1:1;男女比1:1。原发性膝骨关节炎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1995年修订的诊断标准,调查部位是双膝关节的髌股关节、内侧胫股关节及外侧胫股关节。结果:实际完成调查共6205人。其中右膝内侧胫股关节炎的患病率最高,为8.2%(507/6205)。各流调中心膝骨关节炎各间室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城市人群双膝髌股患病率均大于农村人群,而农村人群双膝内侧胫股关节炎患病率均大于城市人群,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城市与农村人群双膝外侧胫股关节炎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膝骨关节炎各间室患病率均大于男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膝骨关节炎各间室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膝骨关节各间室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P均<0.05)。其中,双膝髌股关节炎患病率均与年龄的相关性最强。且女性膝骨关节炎各间室患病率较男性更易受到年龄影响。结论: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膝骨关节炎内侧间室患病率最高。膝骨关节炎各间室患患病率呈现地区、城乡、性别、年龄差异。
2019年07期 v.12 528-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徐新立;杨林;
背景:经皮微创接骨板固定术(MIPPO)治疗胫骨干中下段骨折时髓内钉容易沿交锁钉移动,有畸形愈合、复位丢失以及骨不连等风险。如何避免髓内钉沿交锁钉移动成为骨外科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目的:与MIPPO术比较,评价交锁髓内钉闭合穿钉联合阻挡螺钉固定治疗胫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的胫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47例。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骨折。其中25例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闭合穿钉联合阻挡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22例患者采用MIPPO术治疗(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及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Burwell-Charnley标准评估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4年,平均(2.9±0.4)年。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但术后恢复及骨折愈合时间均较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76,P<0.001;t=6.648,P<0.001;t=2.646,P=0.011;t=9.456,P<0.001);经Burwell-Charnley标准评价,观察组患者手术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698,P=0.010;χ2=4.023,P=0.034)。结论:交锁髓内钉闭合穿钉联合阻挡螺钉固定治疗胫骨干中下段骨折虽较MIPPO术手术时间长,但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
2019年07期 v.12 53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