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梦寒;张卫国;陈珍珍;段梦霜;高超;殷远超;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一种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康复及患者满意度。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198例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鸡尾酒"应用、原发病、糖尿病、高血压、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体重指数(BMI)等因素对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结果: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3例,发生率为6.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13.58,95%CI:2.35~78.65,P=0.004)、止血带时间偏长(OR=1.03,95%CI:1.01~1.05,P=0.047)、类风湿性关节炎(OR=12.53,95%CI:1.82~86.14,P=0.010)及肥胖(OR=12.98,95%CI:2.01~82.23,P=0.009)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概率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OR=1.01,95%CI:0.93~1.09,P=0.792)、性别(OR=2.30,95%CI:0.37~14.4,P=0.376)、高血压(OR=0.51,95%CI:0.09~2.96,P=0.451),"鸡尾酒"应用(OR=0.79,95%CI:0.23~2.77,P=0.714)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肥胖及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较长是发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
2018年01期 v.11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国印;贾小宝;张勇;王进;朱冬梅;鲍磊;陈建民;
背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预后与其营养状况密切相关,但髋部骨折术前营养状态对术前隐性失血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营养状况对术前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时和术前均常规行血清实验室检查。根据MNA评分分为营养正常组、潜在营养不良组和营养不良组。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入院时和术前红细胞压积,计算术前血容量和隐性失血量,按照术前隐性失血量占术前血容量比例分为低和高隐性失血量患者。比较各营养状况组间术前隐性失血量及其占术前血容量的比例的差异。结果结果:共纳入528例患者,平均年龄(77.6±9.5)岁。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术前隐性失血量平均为(260.4±65.8)ml,明显高于股骨颈骨折组[(166.4±46.5)ml,P<0.05)]。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术前隐性失血量占术前血容量比平均为6.3%±1.5%,显著高于股骨颈骨折组(4.0%±1.3%,P<0.05)。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术前隐性失血量数据分析:营养不良组>潜在营养不良组>营养正常组,营养状况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部骨折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占术前血容量的比例和高隐性失血发生率均随着营养状况的恶化而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入院时营养状况是术前隐性失血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作为判断围手术期高隐性失血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2018年01期 v.11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郭建斌;李坤;王亚康;马涛;宋伟;吴彦杰;刘瑞;张育民;
背景:膝关节外翻畸形是关节外科的治疗难点,在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难度远大于膝内翻畸形。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翻膝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方法:2012年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膝外翻患者(外翻角大于>15°),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假体及手术入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年KSS评分、WOMAC评分、外翻角,采用EQ-5D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健康状况。结果结果:共纳入62例患者(86膝),术后随访13~32个月,平均16个月。KSS临床评分由32.5分提高到92.4分,功能评分由34.5分提高到88.5分,WOMAC评分由60降到15,EQ-5D由0.42改善到0.86。术后X线提示胫骨与股骨解剖轴夹角(anatomic valgus angulation,AVA)2°~8°,平均为6°,膝关节外翻畸形均得以矫正。腓总神经损伤1例,在术后3个月恢复。伤口感染、皮肤坏死1例,经清创皮瓣覆盖、二期翻修治愈。无明显深静脉血栓事件、无髌骨脱位等情况发生。结论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严重外翻畸形效果满意,但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假体、手术入路及松解方法。
2018年01期 v.11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冯宾;张博;任毅;赵潇雄;彭慧明;曲铁兵;翁习生;
背景: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重度疼痛的发生率高,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和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是TKA后常用的镇痛方法。目的:比较CFNB与经静脉PCA在TKA围手术期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全身麻醉下行单膝TKA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接受CFNB(A组),静脉PCA(B组)和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静脉PCA(C组)作为术后镇痛方式。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和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动态VAS评分与静态VAS评分差值(Δ_(动态VAS-静态VAS)),关节活动度(ROM)及术后吗啡的使用量。同时记录镇痛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各观察时间点内,A组及C组患者动静态VA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A组与C组术后VAS评分无差异。A组术后第3天,Δ_(动态VAS-静态VAS)最低。术后第6天,三组Δ_(动态VAS-静态VAS)无差异。C组吗啡使用量及PC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B组。术后第6天,三组膝ROM无统计学差异(A组114°,B组111°,C组114°)。A组有2例出现镇痛失败,1例出现术后导管脱落,行静脉PCA补救镇痛。B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42%,显著高于A组(8%)及C组(25%)。结论:TKA术后,CFNB镇痛可获得有效的静息镇痛及运动镇痛,有助于关节功能恢复,副作用小,但存在镇痛失败的可能。单次股神经阻滞联联合静脉PCA可减少镇痛不全,PCA用药次数和用量,降低单纯使用静脉PCA镇痛的并发症。
2018年01期 v.11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吴德鹏;裴磊;袁伟;朱悦;
背景: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以脊髓背侧受压为特征的胸椎管狭窄症,治疗以手术减压为主,且手术方式多样。目的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6年6月接受小关节内侧开槽椎管后壁切除减压治疗的48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男23例,女25例;年龄34~69岁,平均52岁,短节段(≤3个)32例,多节段(>3个)16例。10例合并硬脊膜骨化。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并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87个月,平均34.8个月。术前、末次随访腰背部VAS评分分别为2.31±2.67、0.71±1.07,下肢VAS评分分别为1.75±2.25、0.56±0.89,mJOA评分分别为6.33±1.89、9.15±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疗效方面:优15例,良16例,优良率为64.8%。根据JOA评分计算平均改善率为60.0%。术中硬脊膜撕裂10例,术后脑脊液漏4例,末次随访未见明显脊柱后凸畸形。除1例因邻椎出现黄韧带骨化加重再次手术,其他患者均无二次手术及神经功能恶化。结论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以短节段受累为主,通过感觉平面等定位体征结合影像学明确责任病灶尤为重要。合并硬脊膜骨化的病例并不少见,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高。在椎板切除减压过程中,小关节内侧开槽更为合理,正确使用高速磨钻和椎板钳是避免神经症状加重的关键。
2018年01期 v.11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永胜;王树杰;赵宇;
背景: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因其可即时反应术中脊髓功能状态已广泛应用于脊柱手术中,尤以脊柱矫形、颈椎手术多见,而有关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应用MEP的报道相对较少。目的目的:分析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MEP神经功能监测的应用价值和监测效能。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7月我院进行的47例58次胸椎管减压手术。手术方式主要为后路扩大全椎板切除术、经椎间孔胸椎椎间融合术(TTIF),术中应用M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监测采用经颅电刺激C3、C4位点,记录外周肌源性MEP。报警阳性诊断标准:排除系统性因素及麻醉相关因素外,与高危操作(减压、cage置入、椎弓根螺钉置入等)相关的波形快速丢失超过80%。结果结果:58次胸椎管减压手术中成功获取可靠术前波形并具有监测价值者47次,检出率为81.0%。真阳性结果3例,其中1例经及时处理后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2例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逐渐恢复。假阳性结果 1例。未出现假阴性结果。MEP监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7.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和100%。2例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脊髓损伤,考虑脊髓再灌注损伤,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神经功能逐渐恢复。结论结论:胸椎管狭窄症手术难度大,脊髓损伤风险高,术中应用MEP监测能为手术提供客观的安全评估指标,但术后仍需警惕迟发性脊髓损伤的发生。
2018年01期 v.11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翔;郑明辉;任涛;冯仕烽;杨斌;凌杜华;瞿东滨;
背景:腰椎传统入路需广泛剥离椎旁肌,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大。目前已有多种改良入路和手术技术在改进和减少传统手术入路带来的相关问题。目的目的:比较采用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16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改良组(n=70)和传统组(n=95)。改良入路保留胸腰筋膜和竖脊肌总腱膜在棘上韧带处的附丽部,在后正中线旁开1.5~2.0 cm,纵行切开胸腰筋膜及竖脊肌总腱膜,其他步骤同传统入路。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及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融合节段、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手术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少,引流量少,下地时间早,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但手术时间稍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但改良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结论:改良入路和传统入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具有手术切口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其学习曲线较短、操作简单。
2018年01期 v.11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 曲文庆;王振海;王丹;刘彤;赵勇;
背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常会伴随严重的周围软组织损伤。手术治疗可能会加重软组织损伤。目的:探讨手术前及手术中应用外固定架联合单侧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0月采用术前术中应用外固定架联合单侧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的29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骨折按Schatzker分型:V型12例,Ⅵ型17例;按AO分型:C1型19例,C2型10例。就诊后及早进行闭合复位跨膝关节外固定架固定,软组织条件改善后二期手术中应用外固定架辅助复位,单侧锁定接骨板作最终内固定。结果结果:29例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7个月,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5.1个月。切口因脂肪液化延迟愈合2例,无深部感染病例。根据膝关节Rasmussen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14例,良11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86.2%。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及股胫角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论: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前术中应用外固定架对软组织恢复及骨折复位有明显帮助,单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可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要求,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2018年01期 v.11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郭瑞;洪凯峰;郭栋;李坤;
背景:对于胫骨骨折的畸形愈合,传统的截骨矫形术很难保证术中截骨的准确性。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胫骨畸形截骨矫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10例胫骨骨折畸形愈合需行截骨矫形的患者(观察组),利用CT数据进行计算机三维建模、3D打印制作截骨导板和术前预演后,行胫骨畸形矫形术。同时随机选取10例采用传统截骨矫形术的病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以及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结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25.5±24.1)min,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88.0±27.8)min,t=11.63,P<0.05];观察组术中平均透视次数为(4.5±1.1)次,明显少于对照组[(7.5±1.7)次,t=15.64,P<0.05];术后平均随访6.5个月,骨愈合及下肢力线恢复良好。结论结论:在胫骨畸形截骨矫形术中,3D打印技术可以进行术前设计和手术预演,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8年01期 v.11 50-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 邵暇荔;徐文睿;李忱;赵雪;张伟宏;
背景:SAPHO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综合征,病变主要累及皮肤和骨关节,临床表现多样。目前,各科医师对于SAPHO综合征的骨关节病变的认识并不全面,在临床工作中常发生误诊和漏诊。目的目的:分析SAPHO综合征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70例SAPHO综合征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骶髂关节CT的影像学特征。结果结果:70例患者中,31例(44.3%)出现骶髂关节病变。其中,双侧受累者19例(61.3%),单侧受累者12例(38.7%)。12例(38.7%)以髂骨侧病变为主,13例(41.9%)以骶骨侧病变为主。关节受累的具体部位:单独累及前下方滑膜部7例(22.6%),单独累及后上方韧带部2例(6.5%),两部位同时受累22例(70.9%)。CT的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骨质囊变(9.7%),骨质硬化(35.5%),骨质破坏与硬化共存(54.8%);关节间隙狭窄(9.7%),关节强直(12.9%);病变周围软组织均无明确异常。结论结论:SAPHO综合征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多为双侧受累,骶骨侧及滑膜部受累比例略高,CT表现以溶骨性病变与成骨性病变共存为特征,较少出现关节强直。上述征象可以在影像上提示SAPHO综合征,结合患者的皮肤病变,将更有利于做出诊断。
2018年01期 v.11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