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海;周宗科;裴福兴;沈彬;杨静;康鹏德;
背景:股骨头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多伴有假体松动,患者年龄大,并存疾病多,骨质条件差,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技术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目的:评价Solution广泛多孔钛涂层长柄假体结合钢丝环扎固定治疗股骨头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14例股骨头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66~80岁,平均70.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骨折切开复位钢丝环扎固定结合Solution股骨柄进行翻修手术。末次随访时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由于骨折未能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摄X线片,用于评价骨折复位及愈合,假体初始固定及中期生存情况。结果:共16例患者,1例术后3年死于肺癌,1例失访,1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年,平均4.2年。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8.7分。X线显示骨折复位,股骨柄超过骨折远端的固定长度超过5 cm,与股骨压配良好。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8±1.3)个月。末次随访时未见股骨柄松动、下沉。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结论:Solution股骨柄结合钢丝环扎固定治疗股骨头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中期疗效好,其远期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
2014年02期 v.7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晓滨;尹自龙;薛庆云;
背景:众所周知,肥胖是引起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人群容易发生关节炎的原因是超载作用和代谢因素。脂肪组织是一个活跃的器官,它的分泌脂肪细胞因子包括脂联素进入全身循环,参与了骨关节炎的发病。目的:测量骨关节炎患者血清和关节滑液中脂联素水平,分析其与膝关节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64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炎组)和19例因半月板或韧带损伤患者(对照组,行关节镜检查后排除软骨损伤)被纳入本研究。采用Kellgren-Lawrence(KL)标准对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前后位X线片进行评估分级。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脂联素在对照组和关节炎组患者血清和关节滑液中的表达水平。使用WOMAC量表(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Arthritis Index)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骨关节炎组患者血清中的脂联素水平[(6177.8±991.0)ng/ml]高于对照组[(5793.4±673.3)n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但在骨关节炎组患者,血清中的脂联素浓度[(6177.8±991.0)ng/ml]显著高于关节滑液中的脂联素[(824.3±304.7)ng/ml,P<0.001)。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脂联素浓度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51,P<0.001),但血清脂联素浓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关联不显著(r=-0.17,P=0.18)。血清脂联素水平、滑膜液脂联素水平与MOMAC疼痛评分均不显著相关(r=-0.01和r=-0.13,P>0.05)。结论:骨关节炎患者滑膜液中脂联素水平与膝关节炎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检测关节滑液中的脂联素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关节炎。
2014年02期 v.7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彭慧明;翁习生;翟吉良;林进;钱文伟;金今;赵丽娟;
背景:常规药物抗凝预防全膝关节成形术(total knee arthroplaty,TKA)后静脉血栓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已被众多指南推荐。尽管症状性VTE较无症状性VTE少见,但其临床意义更大。目前国人TKA术后常规预防抗凝后症状性VTE发生率的数据仍缺乏。目的:调查遵照指南推荐预防措施后初次TKA后症状性VTE的发生率。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初次TKA的1160例(1351膝)患者进入此前瞻性队列研究。男184例,女976例;对术后有症状患者应用Wells评分进行评判,符合条件者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记录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放射学结果、处理与转归。结果:共39例(56膝)患者出现症状性VTE,发生率3.36%。其中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37例(3.19%),症状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2例(0.17%);近端DVT 6例,远端DVT 31例;男2例,女37例;年龄54~81岁,平均68.4岁。原发病均为骨关节炎。症状性VTE发生中位时间为术后7 d(3~14 d)。预后均良好,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本研究报道初次TKA后常规抗凝后症状性VTE发生率较国外文献报告略高。对无症状患者无需常规筛查VTE。
2014年02期 v.7 101-104+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 魏民;刘玉杰;李众利;王志刚;蔡谞;
背景:当存在髌股关节发育不良时,髌骨脱位的损伤程度较轻,因此更加依赖影像学诊断。目的:比较髌股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和髌股关节发育正常患者髌骨脱位时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临床证实的髌骨脱位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髌股关节发育不良患者32例,髌股关节发育正常患者22例。记录患者MRI中髌骨内侧骨挫伤或撕脱骨折、髌骨关节面骨软骨骨折、股骨外侧髁外侧部骨挫伤、髌股内侧支持带撕裂等情况。结果:髌股关节发育不良组的32例患者中,髌骨内缘骨折12例,内侧支持带损伤10例,髌骨软骨损伤7例,股骨外髁骨挫伤18例;髌股关节发育正常组的22例患者中,髌骨内缘骨折8例,内侧支持带损伤14例,髌骨软骨损伤14例,股骨外髁骨挫伤14例。两组在内侧支持带损伤和髌骨内缘骨折上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可以较好地诊断髌骨脱位。当髌股关节发育不良时,内侧支持带损伤和髌骨内缘骨折的发生率降低。
2014年02期 v.7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飞;刘克敏;王安庆;刘四海;崔志刚;
背景: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围手术期精神障碍(perioperative delirium,POD)近年来逐渐得到国内骨科医师的重视。预防POD发生,是摆在骨科医生面前的重要问题。目的:探讨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患者中POD的发病率,以及其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84例老年髋部周围骨折行大型手术的患者,女206例,男178例;年龄65~95岁,平均78.3岁。以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输血、药物治疗及合并症为自变量,POD的发病率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84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5.8 d(7~35 d),其中79例发生POD,发生率为20.6%。经分析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的因素是年龄、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合并症、输血、药物治疗(P<0.05)。其中高龄、手术时间过长、全身麻醉、合并症(尤其脑血管病变)是POD的危险因素,输血和药物治疗是保护因素。性别及手术方式对发生POD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易并发POD。围手术期仔细评估POD形成的相关因素,避免全身麻醉和手术时间过长,积极治疗合并症。高危患者必要时应输血并采用药物预防以降低POD的发生率。
2014年02期 v.7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书茂;管波青;李书纲;
背景:胸腰椎骨折伤椎复位效果经常不满意,手术方式仍有争议。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40例行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短节段内固定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23~63岁,平均45岁。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伤椎前后缘高度与相邻上、下椎体前后缘高度平均值之比)、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无内固定失败发生。术前有神经功能不全损害的4例患者获得完全恢复。患者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7.4°±8.0°恢复到术后2.1°±5.7°(P=0.000);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由术前52.7%±13.2%恢复到术后91.2%±9.4%(P=0.000);伤椎后缘平均高度比由术前92.6%±8.3%恢复到术后98.5%±2.9%(P=0.005)。结论:对于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联合短节段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2014年02期 v.7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强;阿力·艾拜;花苏荣;张旭;张嘉;
背景背:目前认为在老龄患者中,大多数低能量损伤造成的脊柱压缩骨折的病因是骨质疏松症。这个诊断是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而非病理结果做出的;即使这些依据看起来很充分,但实际上真正的病因可能并非如此。既往文献报道,在进行椎体强化治疗过程中进行骨活检可能会发现未预期的病变。目的:报告在老龄脊柱压缩骨折后凸成形术中常规骨活检发现未预期病变的临床研究结果。方法:2010年11月至2013年5月,对因脊柱压缩骨折入院,拟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89例老龄患者实施脊柱后凸成形术中常规进行了骨活检。研究病理结果中未预期病变发生率,并将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水泥渗漏率与前期未活检一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顺利地从所有病例中取出骨组织标本。其中3例既往有肿瘤病史患者骨活检未发现恶性病变。3例发现未预期病变,包括2例多发性骨髓瘤以及1例Paget病。与未活检病例组相比,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水泥渗漏率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老龄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的后凸成形术中常规进行骨活检并不增加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水泥渗漏率,并可能发现未预期病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2014年02期 v.7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杨新明;王耀一;石蔚;章鹏;阎斌;张培楠;高永革;吴伟;崔书君;
背景: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发病率正逐渐升高,而其影像学分型有利于该病的标准化治疗及疗效评价。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8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依据X线、CT及MR影像学表现对患者进行分型。结果: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Ⅰ~Ⅴ型。Ⅰ型:椎体炎型,Ⅱ型:椎间盘炎型,Ⅲ型:骨膜炎型,Ⅳ型: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型,Ⅴ型:脊髓神经型。两型以上为复合型。本组46例为复合型(51.69%),其中Ⅴ型伴有其他4种类型最多(45例);43例为单纯型(48.31%),其中Ⅰ型20例、Ⅱ型9例、Ⅲ型4例、Ⅳ型6例、Ⅴ型4例。31例通过非手术治愈,58例采用手术治疗,其中52例行病灶清除术、6例行经皮微创术治疗。本组89例均随访1年,痊愈83例,好转6例,愈后无复发。结论: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影像学分型对临床诊治策略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
2014年02期 v.7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鹏程;舒和喜;黄昌佳;杨云戟;刘润;杨勇;巩金鹏;蔡明;
背景:对于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采用何种术式治疗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目的:比较假体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术后优良率、并发症、肘关节功能。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50/2014-03)、OVID(1950/2014-03)、MEDLINE(1950/2014-03)、EMBASE(1980/2014-03)、CENTRAL(The Cochrane Library,1993/2014)、CBM(1978/2014-03)、万方数据库(1981/2014-03)、CNKI(1979/2014-03)、维普数据库(1989/2014-03)。搜集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假体置换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对照研究并加以系统评价。用Revmen5.1统计学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及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2篇随机对照试验和7篇临床对照试验,总计344例患者。采用假体置换155例,切开复位内固定189例。假体置换组优良率[OR=3.17,95%CI(1.78,5.65),P<0.0001],并发症[OR=0.22,95%CI(0.10,0.50),P=0.0003],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WMD=12.43,95%CI(8.02,16.85),P<0.00001]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相比,均有明显优势。结论:现有的有限证据表明,通过优良率、肘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评价证实人工假体置换治疗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较切开复位内固定具有更大优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受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的限制,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与高质量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予以证实。
2014年02期 v.7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勇;朱杰林;
背景:由于术中广泛剥离、牵拉骨折周围软组织、影响骨折端血供,传统接骨板在治疗肱骨骨折有较高的骨不连发生率和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目的:探讨前方入路联合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77例肱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MIPO组和对照组。MIPO组采用微创经皮接骨板置入技术进行骨折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进行骨折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功能恢复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MIPO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稍长,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稍短,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O组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MIPO组的肩、肘关节活动度和DASH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微创、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迅速且良好等优点,应在肱骨干骨折治疗中推广使用。
2014年02期 v.7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 苏斌;伍骥;
背景: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常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MIIG X3(minimally invasive injectable graft)可强化骨松质、填充骨缺损,藉此增加外固定的稳定性。目的:探讨微创技术下,应用外固定结合MIIG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和B组(31例)。在微创技术下,A组使用外固定治疗;B组在使用外固定治疗的同时,采用MIIG进行注射强化。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是否有并发症(骨折移位、钉松动、钉道感染)、复位丢失,以及影像学骨折愈合等情况。根据Dienst腕关节评分标准,术后对患侧腕关节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骨折均愈合。B组并发症(2例)明显少于A组(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复位丢失长度明显低于A组[(1.81±0.82)mm vs(2.95±1.20)mm,P<0.01]。腕关节Dienst功能评价:A组,优良率76.0%;B组,优良率83.9%,两者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创技术下外固定结合MIIG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2014年02期 v.7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