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祖德;李新锋;胡光宇;陈滨;钟贵彬;臧危平;劳立峰;王涵涛;
目的评估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部分半椎体保留治疗先天性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共18例先天性半椎体合并脊柱侧凸患者纳入随访研究,平均年龄16.17岁(14~21岁),术前测量半椎体所致脊柱畸形的节段性主弯Cobb角45.39°±6.81°,头侧代偿弯Cobb角27.5°±2.71°,尾侧代偿弯Cobb角为26.44°±6.85°,顶椎偏距为4.28±0.58cm,节段性后/前凸角度为14.11°±18.07°。所有病例均采用后路一期经半椎体椎弓根截骨,双侧固定矫正侧凸畸形。随访时间为14.17±6.56个月。综合评估影像学、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2.82±0.74h,术中失血量317.22±65.15ml。术后节段性主弯Cobb角为11.33°±4.68°,矫正34.06°±7.88°,末次随访14.61°±4.96°;头侧代偿弯Cobb角为8.72°±1.44°,矫正18.78°±3.17°,末次随访18.78°±3.17°;尾侧代偿弯Cobb角为7.98°±1.82°,矫正18.47°±5.83°,末次随访18.47°±5.83°;节段性后/前凸角为-1.94°±12.35°,矫正14.94°±10.18°,末次随访-1.5°±12.67°。顶椎偏距的矫正为2.31±0.52cm,末次随访2.1±0.24cm。术中没有血管、神经损伤、骨折等重大并发症发生,术后没有发生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失代偿。结论后路半椎体经椎弓根截骨矫形能有效矫正轻、中度先天性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凸畸形,缩短手术时间,创伤小,减少术中失血量,矫形效果满意,所选病例骨骼发育相对成熟者,避免矫形丢失。
2011年04期 v.4 270-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 蒋淳;姜晓幸;冯振洲;
目的探讨经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结合椎间融合器在先天性脊柱畸形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6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行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切除区域植入椎体间融合器,以此为支点,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矫形区域行椎体间及后外侧融合。术后经过平均近12个月的随访。对术中出血、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等进行随访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围手术期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即刻影像学检查见半椎体切除彻底,脊柱侧后凸畸形矫正满意。随访中未见内固定失败及矫形丢失现象。结论后路切除半椎体畸形后,在缺损区域植入椎体间融合器,既可以帮助术中矫形,又可促进手术区域的融合和矫形的保持,减少假关节的发生和内固定的失败。
2011年04期 v.4 275-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常乐;陶惠人;罗卓荆;阎铭;范宏斌;惠华;叶正旭;王海强;吕昌伟;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例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7~32岁,平均16.3岁;胸段19例,腰段2例;伴发脊髓纵裂7例,脊髓空洞1例,不全瘫3例。所有病例均行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固定术。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记录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6~38个月,平均22.4个月。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694.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429ml,冠状面Cobb角由82.9°矫正到36.0°,平均矫形率56.6%,矢状Cobb角由82.5°矫正到39.8°,平均矫形率51.8%,顶椎偏移由27.1mm矫正到11.1mm,矫正率59.0%。1例术后神经诱发电位示右胫后神经SEP降低,2周后恢复,无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椎体间植骨病例随访时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原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并可获360°减压,是目前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较为有效的方法。
2011年04期 v.4 283-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周毅;海涌;苏庆军;杨晋才;康南;孟祥龙;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CVF),影响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总结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间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PKP)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资料32例,对比术前与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的影像学变化,计算伤椎高度的平均恢复率,将恢复率高于和低于平均值的病例分为两组,分别记录各组患者的年龄,病程,骨密度,术前伤椎高度,术前局部Cobb角以及骨水泥注入量等相关因素;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引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结果术后全部患者视觉疼痛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伤椎高度的平均恢复率为48.91±0.78%;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骨密度和术前伤椎高度三个因素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伤椎高度和骨密度是影响伤椎高度恢复的主要因素,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464和-0.377。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可以有效的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平均高度恢复率为48.91±0.78%;伤椎恢复高度的程度与患者术前伤椎高度和骨密度关系密切,可以作为预测术后伤椎高度恢复程度的有效指标。
2011年04期 v.4 288-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 韩世杰;仉建国;邱贵兴;范彧;杨新宇;赵丽娟;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固定小关节融合术治疗Ⅰ度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35例单节段Ⅰ度腰椎滑脱行小关节融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27例;年龄27~88岁,平均年龄61.1岁。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VAS、ODI评分进行临床评价,融合情况采用X线片及CT平扫并矢状位重建进行评价。结果 3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5.4个月。术后滑脱复位率为75.8%,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滑脱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末次随访VAS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末次随访患者主观优良率为94.3%。X线片和CT评价融合率分别为94.3%和97.1%。并发症有出现退变性侧凸2例(分别在术后15和17个月随访时发现),术后14个月出现上方邻近节段后滑脱1例,术后早期出现伤口延迟愈合行清创术1例。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小关节融合术治疗Ⅰ度腰椎滑脱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手术方式,其融合率及手术效果满意。
2011年04期 v.4 294-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夏庆;邵云潮;陈子贤;王晓峰;
目的探讨单纯非骨水泥髋臼早期松动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术中证实为单纯非骨水泥髋臼松动(两年内,无柄松动)的患者33例,男9例,女24例,年龄37~81岁,平均65.9±7.6岁。分析髋臼松动的原因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33例患者随访时间3~124个月,平均66.3±9.7个月。4例为陶瓷碎裂,11例为感染,2例为外伤,3例为髋臼骨折,13例未明确原因。31例行翻修术,2例最终行Girdlestone关节成形术。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者Harris评分平均87.9±6.5分。结论单纯非骨水泥髋臼早期松动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是感染,初期臼杯不稳定可能是另一个主要原因。
2011年04期 v.4 300-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锋;张克;刘岩;田华;王凤英;娄思权;
目的观察口服氨酚羟考酮片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镇痛疗效和安全性,选择最佳的给药剂量。方法选择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50例,随机分为氨酚羟考酮10mg组和5mg组,均为Q8H给药,同时使用股神经阻滞(0.2%罗哌卡因),两组患者均维持镇痛5 d。术后记录静息痛、康复锻炼疼痛最重时、康复锻炼结束时疼痛评分、膝关节被动活动度、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记录功能活动时疼痛:下床、行走、即刻松拐疼痛评分,以及药物相关的并发症。结果氨酚羟考酮10mg组患者在术后1 d、3 d的静息痛VAS评分及膝关节主动活动优于5m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mg组为26.7%,5mg组为10%。结论氨酚羟考酮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镇痛效果良好,建议在术后早期(1~3天)使用10mg,Q8H给药,以缓解患者的静息痛、锻炼痛,之后可以减药量为5mg,Q8H,也可以达到满意的功能表现,同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2011年04期 v.4 305-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彦;何秀君;敖颖;唐琼;陈艳珊;
目的探讨小儿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的超声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动态超声监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超声动态监测的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病例35例。对所有病例双侧髋关节进行超声动态检查研究,测量髋关节滑膜厚度和前隐窝积液情况并行分型记录,及观察股骨头前颈升动脉血流信号等。于就诊时、治疗期间1周1次,直至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记录病程。恢复后1个月超声检查1次,随访半年以上。结果 35例患儿患髋共50个,超声图像均显示股骨颈颈前间隙增宽,32个合并关节腔积液,1例为一侧髋关节滑膜嵌顿。首次发病为单纯髋关节囊肿胀型恢复较快,关节腔积液型症状较重、病程较长;关节囊肿胀声像恢复慢于积液;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侧髋关节血流信号较健侧丰富,追踪半年至1年未出现股骨头软骨增厚、破碎及骨膜掀起等。结论小儿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具有一定的超声影像学表现特征,动态超声检查能够弥补其他影像学检查的不足,不仅有助于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的早期诊断,观察疗效,指导治疗,还可早期发现滑膜嵌顿症及Perthes病,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2011年04期 v.4 309-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兰天露;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治疗内外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因素。方法对2002年以来手术治疗的63例内外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分离患者病历复习,按手术方法分为A组:用1枚4.5mm螺纹钉,于下胫腓联合上1cm平行于胫距关节面固定胫腓联合。B组:经胫腓联合上1cm,用1枚3.5mm拉力钉平行胫距关节面固定胫腓联合。C组:经胫腓联合处,用1~2枚4.5mm或5.5mm拉力钉固定胫腓联合。对三组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踝关节功能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A组:31例,优24,良7例。B组:19例,优15例,良4例,C组:13例,优3例,良6例,可2例,差2例,统计学显示,A组与B组术后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达100%,统计学上没有差异性。C组与A、B组比较,统计学有明显差异性,手术效果差。结论 :内外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分离患者术后功受手术方式的影响,用3.5mm拉力钉或用4.5mm螺纹钉,于下胫腓联合上1cm,平行于胫距关节面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疗效好。用4.5mm或5.5mm拉力钉经胫腓关节处固定胫腓联合分离易造成踝穴变窄,下胫腓联合软骨破坏,骨桥形成,疗效差。
2011年04期 v.4 313-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 赵栋;邓树才;马毅;
颈椎减压术后并发颈5神经根麻痹是困扰广大脊柱外科医师和影响患者对手术满意度的顽疾之一。目前,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机制主要有5种假说:术中直接损伤神经根,节段性脊髓病理改变,进行性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和颈椎不稳,术后脊髓漂移牵拉神经根,脊髓血运异常和再灌注损伤;基于以上假说,很多学者提出各种相应的预防措施。尽管如此,迄今尚无任何一种假说能够完全合理解释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机制。为此,本文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从发生率、发生机制、预防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下一步研究工作做一阶段性总结。
2011年04期 v.4 317-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观燚;徐荣明;马维虎;
创伤引起的颈椎不稳常涉及C2的前路或后路固定。C2螺钉固定包括前路经关节螺钉、齿状突螺钉、钢板螺钉固定技术和后路各种螺钉固定技术。后路螺钉固定技术主要包括Magerl经关节螺钉、椎弓根螺钉、峡部螺钉、椎板螺钉、经枢椎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C2/3经关节螺钉和棘突螺钉等。C2前后路各种螺钉固定技术均有其优势和不足。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2011年04期 v.4 32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庞勇;史冬泉;蒋青;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骨科大手术后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骨科大手术后DVT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使发现和诊断DVT存在困难,因而寻找DVT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变得意义重大,生物标志物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监控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血液中DVT的相关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
2011年04期 v.4 326-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辉;翁习生;
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对于骨的发育重建至关重要。除了经典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的调控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croRNA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microRNA是一类内源性的非编码RNA,能够通过与靶mRNA特异性的结合而导致其降解或抑制其翻译,从而对基因进行转录后调控。本文就microRNA在成体干细胞成骨方向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做一综述。
2011年04期 v.4 330-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会文;罗嘉全;韩智敏;曹凯;
目的 LIM矿化蛋白1(LIM mineralization protein-1,LMP-1)是一种细胞内非分泌蛋白,通过调节BMPs信号通路而促进成骨分化。近年来,研究表明LMP-1作为成骨信号途径的上游信号分子级联放大下游成骨信号,增加成骨细胞对BMPs的敏感性,招募众多的成骨因子共同参与成骨,最终促进细胞成骨分化和诱导骨形成。本文就LMP-1的结构特点、诱导成骨机制、LMP-1用于基因治疗的种子细胞及载体的选择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2011年04期 v.4 334-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网刊下载次数:0 ]